一、筑牢思想根基,教育党员有力
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支部构建“三会一课+专题研讨+实践教育”学习模式,支部书记发挥“头雁效应”与示范带动作用,既带头搞好自身学习教育,又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持续深化党性教育,以优秀党风引领师风教风。支部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5年入选第二批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培育。
创新开展师生党支部党史国情校情实践活动,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和罪证陈列馆及东北烈士馆等红色资源基地,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和哈尔滨森林博物馆,重温峥嵘校史,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与意义,激励学生争做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新型人才。
二、强化制度规范,管理党员有力
支部发挥“双带头人”示范作用,狠抓支部组织管理规范,树立先进标尺。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制定年度组织生活计划并动态调整,确保每月至少召开1次支委会、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全年累计开展政治理论学习20余次,覆盖全体支部成员。规范落实组织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不断丰富党员激励关怀工作机制。新建党员活动室1间,打造“一室三墙”(荣誉墙、制度墙、文化墙),系统展示支部发展历程、党员风采及党建成果,有效推进活动阵地建设,不断增强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定期编撰支部建设成果汇编,持续完善支部建设制度体系。
重视支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党员的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海外归国教师等,坚持早选苗、早培养的“发展关”,全面考察发展对象,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守“进口关”,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由支部书记牵头组建“学术+思政”双导师团队,对成栋引进人才、海外归国教师等实施“一人一策”培养,形成支部“双带头人”引领下的“学术+思政”双导师制人才培育模式创新实践。现培养和发展了1名高层次人才党员杨晨辉教授,目前正积极发展高层次引进人才徐明聪教授。
三、深化纪律约束,监督党员有力
支部将党纪学习教育、“三全”警示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系统强化党章党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度规范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学习,实现明纪、知纪、守纪的递进式目标。组织集中专项学习研讨、沉浸式案例研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教师、学生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支部构建“思想引领—成长帮扶—风险防控”三维监督机制,建立支部委员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围绕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职业规划、工作瓶颈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注重政治引领与人文关怀双向发力,为谈心谈话注入“温情真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建立信任。近两年支部书记李淑君和成员刘守新联系青年教师展开10余次谈心谈话,通过谈心谈话内容发现问题,安排“老带新”教师培育模式解决青年教师身份转变及教学科研资源协调问题。严格对标党内政治生活要求,高标准落实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学习研讨—问题查摆—整改销号”闭环管理体系,引导支部成员弘扬塞罕坝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将学习精神自觉转化为建新功的生动实践。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支部纪检委员聚焦研究生招生、学术活动等重点领域,通过嵌入式监督排查“微腐败”风险点,每季度开展廉政风险预警,持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四、服务学科发展,组织师生更有力
支部将政治引领、价值导向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一体化呈现学思践悟教育实效,做到学“实”做“实”,夯实师生党员政治基础,强化党员责任担当。支部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能够理解和评价林产品化学加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融入到教材、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植物资源化学》《林产化学工艺学》获批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支部刘守新牵头负责《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的《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卷》2023年7月完成编撰工作调研会。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以生态文明思想驱动“双一流”学科内涵发展。
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构建“平台共建—产教融合—创新育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牵头组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共建单位),支部书记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立科研协同创新体;与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教工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形成"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经验共享"工作机制。深化校企战略合作,组织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等赴唐山三友集团等8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项调研,围绕科研攻关、产学研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近两年新增浙江糖能科技等3个就业实习基地,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新“党建+科技小院”育人模式,持续推进北大荒集团科技小院建设,完善“企业出题—团队攻关—成果反哺”协同机制;强化与湖北固润科技公司合作项目过程管理,建立“课题立项—中试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近两年实现3项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规范产学研合作管理,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数据库,实施博士研究生参与校企联合攻关“双导师制”,形成“党建引领、平台支撑、人才共育”良性生态。
五、树立榜样标杆,宣传师生更有力
支部通过构建“校-院-支部”立体化宣传矩阵,建立“校级政策权威发布、院级理论深度解读、支部精准学习传达”三级联动机制,依托学校新闻网、学院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形成“政策速递-学习深化-实践转化”全链条传播体系,实现上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直达党员、理论阐释分层分类精准覆盖、党建动态实时动态呈现,全方位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抓住红色主旋律,依托“东林材料”、学习强国学校账号及时发布支部党建活动及成果。支部陈志俊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被新华社、MIT科技评论、Science Daily等国际权威科技媒体广泛报道,支部书记李淑君2024年获评省教学名师。强化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支部通过开展报告宣讲、座谈交流、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典型事迹,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2023年支部书记李淑君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部陈志俊续聘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弘扬生态绿底色,支部践行“大思政”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充分挖掘林业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案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支部作为学校首批“生态文明号”创建项目完成验收,入选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加强新媒体宣传,制作支部党员先进事迹宣传,组织拍摄《初心之路:一位林业青椒的成长记》教师风采短视频,获得教育部主办的教师风采短视频征集活入围奖,为青年教师树立“四有好老师”生动实践。专业师生拍摄“青春进行时,我为林业工程代言”系列视频,引领学生优良学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强化价值引领,凝聚师生更有力
支部将“双带头人”培育创建与强国行专项行动深度融合,统筹一体推进,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和党建工作“双平台”,着力打造打造思政引“林”、春风“化”雨党建品牌。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秉承李坚院士“教科相长、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探索“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的模式,全面构建“大思政课”建设体系,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创新路径,高水平开展课程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实践全员参与,并连续多年获得多项创新创意大赛奖项等。支部教师主持建设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林业工程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2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研讨会优秀案例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1项、智慧树AI教学创新奖3项。主持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4项,其中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项、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2项和课程思政案例1项。指导学生荣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全国林草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黑龙江赛区金奖等多项荣誉。支部教师主持教学研究成果荣获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科学研究成果获评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有利支撑了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
七、提升育人实效,服务师生更有力
支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不断健全困难师生精准帮扶机制,做好党员激励关怀等工作。支部书记李淑君联合支部成员及其他专业教师为学院老教师创设的“郭幼庭基金”捐款注资达20多万元,助力众多东林学子成长成才,倾心打造“有温度的党支部”。支部“排头兵”、副校长刘守新教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繁重的管理、科研工作外,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形成党员教师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支部充分利用高水平专业建设优势,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支部书记李淑君和成员刘守新副校长为首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团队,以促进林业工程科技进步为己任,鼓励交叉融合,协同攻坚克难。刘守新教授深耕于生物质基高性能炭材料创制领域,开展了功能化、智能化以及结构化的系列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吸附材料等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将我国带到领跑地位,科研成果被主流媒体新华社等广泛报道。李淑君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秸秆专项”首席科学家牵头支部团队和学校各专业教师主动对接东北粮食主产区秸秆禁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迫切需求,统筹秸秆原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多种利用方式的技术开发,促进变废为宝,解决环境难题,成效得到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多位领导高度认可。支部创立了生物质基光转化利用材料创制的研究方向,突破气相防护炭材料“卡脖子”问题。2023年支部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与两项子课题,2025年支部成员在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设置的15个PI团队负责人中占4席。
自2022年入选首批全省公办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来,林产化工教工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规定建设目标和要求,以“七个有力”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构建“党建+学科”“党建+育人”“党建+产业”三维矩阵,在学科建设、课程思政、科研攻关、学生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党建引领、学科筑基、创新驱动”的特色模式,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支部党员把教师职业发展“小我”融入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我”之中,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优”的教师党员队伍,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2024年作为首批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号”创建支部通过验收,并入选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成员陈志俊荣获2022年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2025年度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2025年支部牵头东北林业大学联合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支部书记李淑君任全重室副主任,并获2024年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目前支部成员中有国家级人才6人次,省级人才5人次。
专业支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支部教师还主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2023年获批林业工程类实验教学虚拟教研室。支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指导学生在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荣获特等奖、全国林草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产业命题赛道铜奖等18项国家级成功,刷新学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历史,博士研究生郭宏达荣获中国科协青托博士生专项首批入选者,学生典型事迹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