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将支部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支部典型榜样引领,打党支部“绿色环保”品牌,积极开展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学院学科发展,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做好典型示范宣传,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充分。
(一)聚焦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坚持“三个深入”,补足精神之“钙”,落实教育有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专题活动40余次,特别是生态文明特色社会实践活动21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11次。二是坚持“两个严格”,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理有力、监督有力。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机制,采取台账式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果。严格执行监督制度,通过“导师训、支部警、互相监”多渠道规范党员行为。三是坚持“三个发挥”,不忘初心使命,落实服务有力。发挥“学长导航”特色活动传帮带作用。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依托“本研一体化”培养机制,积极参与团学工作。发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辐射作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引导党员做标杆、当表率。四是坚持“两个树立”,选树先进典型,落实宣传有力、凝聚有力。树立争优导向,与兄弟党支部开展生态文明特色创建交流分享活动6次,学习经验做法,探索新路径。树立典型引领导向,在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树立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五是坚持“两个导向”,担当时代重任,落实组织有力。以服务国家重大科研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野生动物保护”开展科学研究;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导向,积极参与保护区有关工作。
(二)聚焦新示范新引领。一是创新模式,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互联网+绿色党建”模式,在管理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考核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成员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研究与党建深度融合,利用线上平台记录开展传承鹤魂精神有关主题党日活动,依托大数据平台,为支部考核和民主评议提供有力证明。规范发展过程,严格把关材料,近两年发展党员15人,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党员占比达80%以上。二是高举旗帜,打造党支部绿色党建品牌。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建好“两类课堂”。一是建好交流研讨课,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鹤魂传承专题讲座,举办读书交流,组织开展“动保青年发展论坛”“塞罕坝精神研讨”等活动60余次。二是上好主题实践课,开展义务植树、动物义诊等活动。到自然保护区开展专项调研,做好野生虎豹跟踪调查。累计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30余次。三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重大项目水平。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参与黑龙江省爱鸟周有关活动11次,开展校内外自然课堂,中小学宣教30余次,开辟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生态文明宣教30余次,共同为猫科动物保护献计献策,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40余人次在“野鸟禽流感调查与预防”、“东北虎追踪调查”等项目中表现优异。
(三)聚焦研究生党建新气象新进展。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勇攀科技高峰。“以老带新”、“以熟带生”,党员靠前引领,以点带面,带动学生全面进步。支部党员带动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在科学研究上获重大突破;多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梁希优秀学子奖、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等荣誉20余项;截至建设期满,获国家专利3项、主持科研项目4个,国家奖学金2人次,省级各类奖项10余项,已发表发高水平学术论文42篇,中文核心论文24篇。二是服务国家需求,助力生态文明。党支部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努力方向,以专业学科为依托,服务国家需求。举办“同画一幅画守护一片天”等生态保护主题活动10余次,受众群体700余人。截至建设期满,支部成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三是对内促进帮扶,对外服务社会。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帮助指导本科生党支部开展好以传承鹤魂精神、鹦哥岭精神、塞罕坝精神的主题活动。救助校内受伤的赤麻鸭,开展有关救助宣讲3次。支部成员积极参与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有关研讨,提供数据支撑。支部成员团队揭示东北虎等顶级捕食者类群和人类活动对温带森林哺乳动物群落的重要影响,放归野化梅花鹿,受到中央电视台报道。